河南日報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
立冬過后,大別山下里羅城烏桕谷的紅葉紅了又落,別人家的二茬再生稻都收完了,陳儉軍才不慌不忙叫上人,把已經干枯倒伏的晚熟黑糯稻收回去。
“只有經歷過低溫霜凍的黑糯米,才能釀出回味綿長的冬谷酒,打出香甜軟糯的黑糍粑。”12月14日,正在商城縣里羅城景區招呼游客打糍粑的陳儉軍自豪地說。
侍弄了半輩子莊稼的陳儉軍,早在2012年就被表彰為“全國種糧大戶”。在政府扶持下,他成立了魚米香專業合作社,成了產業扶貧帶頭人,流轉農田3000多畝,種植晚粳稻、黑糯稻,搞起了“稻蝦共作”,還靠著祖傳工藝釀制黑糯米酒,注冊了“冬谷酒”商標。
去年春,聽說里羅城景區成了鄉村振興示范區,他便在景區冬種油菜、紫云英,夏種晚粳稻、黑糯米、紅高粱,與田園中烏桕樹相互映襯,扮靚了鄉村,引來了游客。
在文旅部門建議下,他推出了民俗體驗項目——打糍粑,用黑糯米做出的烏黑油亮、香甜軟糯的黑糍粑,特別受歡迎,還帶動了菜籽油、黑糯米、冬谷酒等特產的銷售。
“明年我準備再多流轉些農田,擴大規模,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增收致富。”陳儉軍樂呵呵地說。
“推動農旅、文旅融合,壯大了特色產業,拉長了產業鏈條,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,還提高了鄉村顏值,可謂一舉多得。”商城縣伏山鄉黨委書記李獻林高興地說。
在信陽,“多彩田園”鄉村振興示范工程比比皆是。“一縣一業”特色產業有聲有色,信陽稻米、弱筋小麥、信陽毛尖、大別山山茶油等譽滿天下,“一地兩用、一水雙收”生態種養模式全面開花,全域旅游、電商扶貧等更是成為鄉村振興加速器,把各種優質特產帶向市場、走向世界。
信陽創新提出并超額完成“一村一名產業帶頭人”目標,打造“多彩田園”示范工程升級版,推動產業幫扶政策措施由“到村到戶”為主向“到鄉到村帶戶”為主轉變,全市“多彩田園”示范基地達1942個,累計帶動脫貧人口29.1萬人;實施“兩茶一菜”工程,著力建設“食尚信陽”,全市茶園發展到215.3萬畝,油茶106.79萬畝,稻漁綜合種養達102萬畝。
加快建設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、大別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區和中部地區短期休閑度假目的地,新縣田鋪大塆、商城縣里羅城、信陽市浉河區樓畈村等一批全國重點鄉村旅游村,如明珠般誘人,全市農產品網絡銷售額今年9月底就超過了50億元。
“鄉村要振興,產業必先行。”信陽市鄉村振興局局長謝文龍表示,走好產業富民路,正成為信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不二選擇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limohe.com/news/show-183-269527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責任編輯 / 劉潔瓊